书画联盟-古玩百科_琴棋书画_珠宝玉石_文玩瓷杂_收藏艺术_鉴赏交流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50|回复: 3

唐青花的特征不能称为青花瓷的唐青花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3-5-7 17:36:3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咱们从青料、纹饰、胎釉、造型、工艺特征五方面阐述。




(一)青料




扬州发现的唐青花瓷片色泽浓艳,蓝中透绿,带黑色结晶斑点,触摸有凸凹感,为低锰低铁型的含铜钴料,似乎从中东地区进口。




(二)纹饰




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所藏三足罐,器口四枚点彩,肩部用蓝彩绘等距四条短弦纹,弦纹之间各有一点彩,与器口的四枚点彩垂直相对。美国波士顿泛美美术馆所藏碗,碗里心绘折枝花草叶纹,碗内壁、腹部及口沿有斑彩,这种不规则的条斑彩,并不像笔的点划、而似唐三彩那种不规则的条形斑纹。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,用点彩方法绘五条鱼形图案,中间满缀点彩梅花形朵花,口沿饰弦纹、南京博物院所藏盖子、盖面及纽顶以点彩绘五枚梅花形朵花。现收藏于南京、扬州的残片纹饰分为二类:-类为我国传统图案。如如意云、卍纹、花蜂、洛阳花等。



图片来源网络


图片来源网络



(三)胎釉




胎质较粗松,呈米灰色。经化学测试,烧结程度不好。釉质不细,白中泛黄,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。




(四)造型




完整器均为小件,有三足馥、碗、罐、盖。三足馥,高6厘米,小口卷唇,圆鼓腹,三蹄足。碗,高4.2厘米,口径6.2厘米,撇口,卷唇,弧腹,在唐三彩中,可见同样造型的三足馥与碗。盖子,最大外径 8.5厘米,高4.5厘米,宝珠顶,弧壁,折沿,子口,内不施釉。残片器型据判断有枕、盘、碗、壶、炉等。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,圆唇,浅腹,内壁出筋,玉壁形或玉环形底足。其中一件碗口直径达 24 厘米。壶,身浑圆,短嘴。




(五)工艺




1.薄釉重彩




2.在化妆土上绘画




3.胎质较粗




从残枕片的测试数据看,胎的气孔率为18.01%,吸水率为8.42%,体积密度为2.14g/cm,这些比例都相对较高,为胎料处理不够细致所致。




4.生烧




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,并不是因为烧成温度低(枕片烧成温度在1200-1230℃之间),而是因为胎中A12O3含量较高,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在3%左右,因此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使之致密瓷化。




5.对部分唐青花残片有釉上青花之说




由于唐青花处于开创期,制作不甚精美。并且多为外销瓷,又因年代久远,国内外材料均不多。但相信随着青花起源问题的探讨,会有一些唐青花被从地上地下“发掘”出来。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5-7 17:37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。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—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;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;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;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;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。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、釉、彩进行研究,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,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。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,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。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,其青料发色浓艳,带结晶斑,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,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。胎质多粗松,呈米灰色,烧结度较差。底釉白中泛黄,釉质较粗。胎釉之间施化妆土。器型以小件为主,有 复、碗、罐、盖等。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,其余的均为花草纹。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,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,以石竹花、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;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,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。从这一点看来,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(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),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。
宋青花(960—1279)
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,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,而是走向了衰败。到目前为止,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。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,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。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“太平兴国二年”(977年);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,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。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(1265年)。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,都是碗的残片。胎质有的较粗,有的较细。纹饰有菊花纹、圆圈纹、弦纹、线纹等。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、发黑;后一处的较淡。发色较黑者,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。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,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。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。
元青花(1271—1368)
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。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“瓷石+高岭土”的二元配方,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,烧成温度提高,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。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,造型厚实饱满。胎色略带灰、黄,胎质疏松。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,乳浊感强。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: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,呈色青蓝偏灰黑;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,呈色青翠浓艳,有铁锈斑痕。在部分器物上,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。器型主要有日用器、供器、镇墓器等类,尤以竹节高足杯、带座器、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。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,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,见火石红。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,层次多而不乱。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,流畅有力;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。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、动物、植物、诗文等。人物有高士图(四爱图)、历史人物等;动物有龙凤、麒麟、鸳鸯、游鱼等;植物常见的有牡丹、莲花、兰花、松竹梅、灵芝、花叶、瓜果等;诗文极少见。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;龙纹为小头、细颈、长身、三爪或四爪、背部出脊、鳞纹多为网格状,矫健而凶猛。辅助纹饰多为卷草、莲瓣、古钱、海水、回纹、朵云、蕉叶等。莲瓣纹形状似“大括号”,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;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、缠枝花卉,绘三阶云;蕉叶中梗为实心(填满青料);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。
明清青花
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。明永乐、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,以制作精美著称;清康熙时以“五彩青花”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;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,虽在清末(光绪)时一度中兴,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。总的说来,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、精致;民窑器则随意、洒脱,画面写意性强。从明晚期开始,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。
1、明初(洪武朝1368--1402)的青花器有大小盘、碗、梅瓶、玉壶春瓶等。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,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。青花发色有的淡蓝,有的泛灰。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。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,题材也变化不大,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:如蕉叶的中梗留白;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;牡丹叶子“缺刻”部位较深,不如元代的肥硕;菊花绘成“扁菊”,花芯以方格纹表现;龙纹仍是细长身,但除了三、四爪外,已出现五爪,爪形似风轮,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。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;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(元代多绘道家杂宝)。碗、小盘多绘云气纹,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。器物底足多平切、砂底无釉见窑红。未出现年款,带款的器物也极少。
2、永乐、宣德(1403—1435)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。此期所用青料,以苏泥勃青为主,多见“铁锈斑痕”。也有部分国产青料。但即便是国产料,发色也相当好。器型有盘、碗、壶、罐、杯等。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、绶带扁壶、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,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、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。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、龙凤、海水、海怪、游鱼等。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。藏品出手本不易,渠道选择需警惕。我司主要负责藏品甄选,藏品认可后对接国内各大一线拍卖行推荐参拍,对接拍行有:北京保利,北京翰海,中国嘉德,矩鑫缘国际等,成交后佣金较高。这里不直接收购,也不会通过图片给您藏品估高价。藏品价格根据市场综合而定!合作我们坦诚相待,不愿阿谀奉承!望广大收藏爱好者摆正心态。藏品出手可咨询本文作者:壹伍壹 伍陆扒二 叁陆陆零,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釉质肥润,多见橘皮纹。两朝的器物相比,永乐的器型较轻薄、秀美,青花发色较浓艳、铁锈斑痕更重,纹饰较疏朗,描绘更细腻,底釉较白,器物多无款,仅见“永乐年制”四字篆书款。宣德器器体较厚重,纹饰较紧密,底釉略泛青,带款器较多,有四字或六字年款,并有“宣德款布全身”之说。总的说来,宣德青花数量大、品种多、影响广,故有“青花首推宣德”之说。
3、正统、景泰、天顺(1436—1464)三朝,由于政治动荡、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,导致了经济的衰退。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“禁造官样瓷器”,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,被称为陶瓷史上的“空白期”。总的说来,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、罐、碗、杯、盘等几类。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“苏青”。青花发色有的浓艳,与宣德器相近似,有的淡雅,与成化器较接近。釉面多泛灰。胎体较厚重。底足修削不细腻,有敦厚感;多见浅宽平砂底,有的有粘砂现象,有的见火石红。正统时的瓶、罐器口为直颈形,与宣德器一致;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,与成化时相近。瓶、罐的身体均是丰肩、圆腹、下收、足稍外撇;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。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,有人物、花卉、龙凤、孔雀等。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。瓶、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,其蕉叶中梗留白,叶面较宽大,像小树一般。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;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,除福字外,还有“太平年造”、“太平”、“大明年造”等;天顺有纪年款、梵文款等。
4、成化(1465—1487)、弘治(1488—1505)、正德(1506—1521)三朝处于明中期。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,发色淡雅。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。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,有铁锈斑。 成化多淡描青花。纹饰布局前期疏朗,后期繁密,多画三果、三友、九秋、高士、婴戏、龙穿花等。花叶似手掌撑开状;叶子多齿边,花叶均无阴阳正反;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;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;边饰较简单,碗、盘、杯等口沿、圈足仅用弦纹装饰;龙多为夔龙,鼻子长长的像象鼻;十字宝杵、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。胎质细腻洁白,釉极细润有玉质感,但稍微发青。器型有罐、梅瓶、洗、盏托、盘、杯、碗等,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。款识除“天”字罐外,还有“大明成化年制”六字单、双行款;图记款主要有方胜、银锭等。 弘治器物早、中期大致与成化同,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。后期与正德器接近。花叶纹细而密,梵文图案增多,龙纹纤细柔和,人物洒脱。款识为六字、四字楷书款都有。 正德仍用国产料,前期用平等青,发色灰蓝。晚期始用回青。有的晕散。其器物的器型、胎质、釉质与弘治接近,气泡密集。深腹碗、带座器等流行。后期多见大器。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、鱼藻、狮子绣球、庭园婴戏、树石栏杆、莲托八宝等,绘画较弘治的粗。碗盘底心下蹋,碗出现鸡心底。器底多见窑红、粘砂、跳刀痕等现象。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,个别用“造”字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5-7 17:37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
唐代社会经济非常繁荣,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代,文化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,手工制造业很为发达。由于对外贸易的需求,铸造了大量铜币交易使用,日常的使用铜器不得不转用陶瓷代替,全国各地兴起很多制造瓷器的窑厂,大量生产民间用瓷,从而使唐代的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,特别是对中国的彩瓷发展,作出了特别的贡献。




中国青花瓷的研究是外国学者开始的,当时英国霍布逊先生提出,我国的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,20世纪50年代,美囯亜历山大波普,根据元青花云龙象耳瓶铭文,对土耳其等博物馆藏青花器,进行研究与考证,命名这些青花瓷为元代至正型元青花,被中国学者所接受。


由于元青花一开始出现就那样的成熟,旡论胎,釉和工艺还是钴蓝发色,以及图案都不具备初创萌芽期,因为这一原因,成为唐代青花瓷研究的开端。




现在我自己收藏到一件唐青花瓶,介绍给藏友们,欣赏一下吧!这种瓷器叫"唐代青花四叶萍雕塑缠龙纹盘口瓶,髙32公分,口径5公分,矮圈足,露胎旡釉。器型规正,胎体细密,呈灰白色,胎中有极细的灰黑色砂粒,釉色白中泛黄,胎釉之间均见有细密的冰裂纹,和唐三彩的裂纹不一样,唐三彩的冰裂纹呈网络状,此唐青花瓶内的裂纹浅而且细密。青花料中可见到明显的结晶斑点,和元青花的结晶斑点很为相似,甚至结晶处呈色更加鲜艳。釉面不大平正,用手抚摸,表面很是光滑,色彩鲜艳纯净,青花晕散现象较大,比元青花的晕散要强许多,它往四面晕散扩张,不是局部晕散。


从青花呈色上看,不是简单的点彩了,是盛唐中,晚期的产品,而是用大笔涂抹在瓷器上绘画四瓣花朵了。




由于普遍使用化装土,青花均出现流釉现象,证明它是釉上彩,而不是釉下彩瓷器。以上是这件青花瓷的祥细介绍,唐代年间的工匠们,能烧制出如此的青花瓷,是难宁可贵了,保存到现在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了,它的珍贵程度是件古代珍贵文物,:根据资料介绍唐青花的完整器,不到四件,都摆放在博物馆内,没有完整器出土,只有少量的瓷片出土。如果我这件青花盘口瓶,对于研究唐青花,能起到一定的作用,我会以无条件地捐赠给国家,这是我在承诺。我能为国家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,我会感到非常的荣幸!


朋友,你看如何,请关注我,我们一起交流!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5-7 17:38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
99件陶瓷的故事I NO.1 唐青花
一直都想做视频,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场地,耽误了很久
决定先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想说的99件关于陶瓷的故事
这些故事也许与陶瓷本身有关,也许是陶瓷背后的历史,又或是一些有趣的制作技术
.
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,青花的起源成为中国陶瓷学界的热门讨论话题
1998年,“黑石号”上三件完整青花瓷盘的出水,昭示着早在公元9世纪,中国所生产的青花瓷已经远销海外
据以往的认知,青花起源于元代,风行于明清时期。这三件完整青花瓷盘的出水,更新了大家对青花出现时间的认知
早在1975年,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现场就出土了一片青花残片,这件残片以蓝色绘制菱形花叶纹
这件极为个例的残片,让考古的记录者在考古报告中写下这样一句话“这一片青花瓷的年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,记录于此,仅供研究者参考。”可见发掘者对其出土于唐代地层肯定无疑,但在面对传统认知时候带有一丝的犹豫。但我想至少他为人们开始思考青花最早产生于何时提供了思路
.
随着国内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,扬州、郑州、洛阳等地发现了更多青花残片,巩义黄冶窑、白河窑窑址出土的各类青花标本让人们不仅找到了唐青花的产地,还为探究唐青花的生产过程、制作工艺以及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,
人们对唐代青花的认知逐渐清晰。
如果说扬州发现的第一例标本拉开了认识唐青花历史的序幕‚,以后更多标本和巩县窑唐青花窑场的发现则进一步改写了历史,而黑石号唐青花的打捞出水,更是再次见证了这一段历史
更有意思的是,当我们认为这类青花是专为外国市场而生产的外销产品时,瓷枕残片、青花盒、青花器盖也提示着我们应该关注青花的内销市场
2006年,郑州唐墓出土了两个青花塔式罐,这上面的纹饰十分有趣。“一人呈站立状,手中拿弯钩状长物,下部有一圆球,作击打状” 这其实是唐人手持球杖、徒步击球的步打球形象,类似的图像可在甘肃瓜州榆林窟中唐第15窟南壁的壁画、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花毡中见到。
最重要的是,这两个青花塔式罐的出土,完全确认了唐代青花的存在,并证明最晚不超过唐代中期,青花已经进入成熟阶段
至此,关于唐代的青花故事就结束了
也许很多小伙伴会问,那宋代呢,有没有更多的青花?
由于目前尚未发现宋代烧造青花的窑址,一些地区出土的宋青花受到质疑,所以关于宋代青花瓷的问题仍存在争议,我们只能期待相关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古玩百科_古玩|文化艺术|收藏品|收藏家黄页 ( 青ICP备06001001号 )

GMT+8, 2024-4-28 07:38 , Processed in 0.038446 second(s), 4 queries 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