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清九大名将排行,曾国藩因这两点原因只能排第二,首名无争议
9、阿桂 阿桂长期戍守西北边疆,一生屡统大军,运筹决策,用兵持重,为清帝所器重,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。定伊犁、讨缅甸、平定大小金川,战功赫赫,封诚谋英勇公。在军机处,任领班军机大臣时,经常奚落和珅。嘉庆二年(1797)八月病逝。卒赠太保,谥文成。他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,连和珅都惧怕他三分。 
8、刘永福 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,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,屡次大败法军。甲午战争期间,奉命赴台抗日,但最终失败。1895年5月25日台湾割让后,台湾民众公推巡抚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,刘永福为大将军。唐景崧内渡后,同年6月刘永福被公推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,但他三拒总统印,以抗日盟主的身份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。 
1915年,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“大总统”的地位,欲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“二十一条”,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利益,来换取日本侵略者的支持,企图复辟帝制,刘永福闻讯后,义愤填膺,即拍电上京,请缨抗日,反对复辟,获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。1917年1月病卒于钦州,终年80岁 ,葬于惠州城内西湖畔。 7、冯子材 晚清时期难能可贵的一位老将,伟大的民族英雄,堪称一根硬骨头。其经历中法战争、甲午中日战争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次大规模战争,不惧高龄,冲锋陷阵,一马当先,让敌人闻风丧胆。特别中法战争中,他带领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,一战成名,使法国内阁倒台,他因此成为震惊中外的一代名将。中法战争后,冯子才被补授云南提督,兵部尚书衔,负责广东和云南防务。 
6、聂士成 原籍安徽合肥,悲壮殉国前,一直在芦台练军驻防,是清朝光绪年间四大领兵大员之一。甲午战争期间,聂士成指挥的摩天岭大战,收复连山关、草河口的大战,是甲午战争中惟一的胜利。此后,直到甲午战争结束,日军一直没有突破摩天岭。 
1900年,八国联军侵犯天津,聂士成奉命率军抵抗,在八里台与敌激战,身负重伤,腹破肠出,壮烈阵亡。死后,清廷赐谥“忠节”,追赠太子少保。在天津、芦台建有聂公祠(后塌) 5、僧格林沁 24岁时,被授予御前大臣、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,25岁时授镶红旗蒙古都统,成为统领一旗之士的年轻将领。道光30年,40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县剿匪,此战,僧格林沁谋局布阵,亲冒箭矢,一举剿灭悍匪,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。咸丰九年,僧格林沁指挥大沽口海战,大败英法联军,步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。 
1865年5月,被慈禧太后看好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诏出山剿灭捻军,落入捻军伏击圈中战死。慈禧太后曾说:“僧格林沁在,我大清国在;僧格林沁亡,我大清国亡。” 4、刘铭传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,因排行第六、脸上有麻点,人称刘六麻子,发迹于李鸿章淮军,系台湾省首任巡抚,洋务派骨干之一。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无锡之战中,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。 
平定太平天国后向李鸿章献计,将西捻军引到黄河、运河、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,淮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,致西捻军全军覆没。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。1884年,以弱胜强、以少胜多,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。1885年,任台湾巡抚。在台任职期间,进行了编练新军,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;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。 3、胡林翼 道光十六年进士,以文行兼优选庶吉士,入翰林院庶常馆,后授编修。他科第要比曾国藩早两年,名次也要高得多。与曾国藩同为清末中兴名臣中的佼佼者,历史上并称“曾胡”。 曾胡带兵善于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,注意吸收和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。 
曾国藩在对皇上奏折中,多次称胡林翼之才胜他十倍,并非褒誉溢美之辞。同乡后辈、一代伟人毛泽东把自己的字,也定成“润之”,表现了他对胡林翼的崇敬仰慕之情。 2、曾国藩 曾国藩历来被人推崇,晚清“中兴第一名臣”,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。作为晚清重臣和湘军主帅,军事活动在其一生事业中占有相当比重。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,曾国藩以文人身份领军,全权负责太平天国剿灭重任。在战争的过程中,其军事之学识,随经验而并进”,终于成为“足与古今中外名将相颉颃而毫无逊色”的军事家。 
之所以曾国藩没排进第一,原因很简单,曾国藩主要功绩在对内战争,在天津教案事件中处理结果也颇让时人失望。 1、左宗棠 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出了世界历史上200位智慧名人,中国有三人入选,分别是成吉思汗、毛泽东、左宗棠。心高气傲、目空一切的变法急先锋梁启超评价左宗棠为中国“五百年来第一人”。 中法战争时,自请赴福建督师,光绪十一年(1885年)在福州病逝,享年七十三岁。追赠太傅,谥号“文襄”。一生主要成就:参与平定太平天国、捻军;开展洋务运动;剿灭陕甘回乱;攻灭阿古柏政权,收复新疆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,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。 
曾国藩曾说:"论兵战,吾不如左宗棠;为国尽忠,亦以季高为冠。国幸有左宗棠也。"如果不是生在清朝末年,以他的才能必定会有一番作为。生不逢时,大厦将倾,又岂能是他一人或几人之力可力挽狂澜的呢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