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周易》作者姬昌介绍
周文王姬昌(约前1152年―约前1056年),姬姓,名昌,岐周人。周朝奠基者,周太王之孙,季历之子,周武王之父。又称周侯、西伯、姬伯,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。而他原为商朝的诸侯,封西伯。能敬老慈少,礼贤下士。
“周文王”和“周武王”是父子关系。
周文王姬昌(约前1152年―约前1056年),姬姓,名昌,岐周(今陕西岐山县)人。周朝奠基者,周太王之孙,季历之子,周武王之父。又称周侯、西伯、姬伯,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。
原为商朝的诸侯,封西伯。能敬老慈少,礼贤下士。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鬻子、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。商纣暴虐,他知而叹惜,被囚于羑里(今河南汤阴北)。经闳夭等人赂纣得释,献洛西之地,请纣废炮烙之刑。归周后,评断虞(今山西平陆北)、芮(今山西芮城)两国争讼,得诸侯拥护,于是伐犬戎、密须(今甘肃灵台西),灭崇国(今陕西户县东),建立丰邑(今陕西长安沣河西),并迁都于此,进而伐邘国(今河南焦作西),灭黎国(今山西长治西南),诸侯归者日众,《论语·泰伯》称其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”。即位的第四十四年,文王受命、称王、改元。周文王五十年(约前1056年),驾崩,享寿九十七岁,葬于毕原(西周王陵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)。天授元年(690年),武则天称帝,自称为姬昌后代,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。
周武王姬发(?―约公元前1043年),姬姓,名发(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[wǔ]王),周文王姬昌与太姒[sì]的嫡次子,岐周(今陕西岐山)人,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。
约前1056年,文王崩逝,姬发继位,号为武王。武王继位后,继承父志,重用太公望、周公旦、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,周国日益强盛。约前1046年,武王联合庸、蜀、羌、髳卢、彭、濮等部族,进攻商纣行在朝歌,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,是为牧野之战。殷商大败,纣王死于鹿台,殷商灭亡。周王朝建立,定都镐京(今陕西西安西南)。克殷三年后(约公元前1043年),周武王驾崩,葬于周陵,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。
《周易》即《易经》,《易经》是传统经典之一,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,内容包括《经》和《传》两个部分。 《经》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,卦和爻各有说明(卦辞、爻辞),作为占卜之用。 《传》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,统称《十翼》,相传为孔子所撰。
春秋时期,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。易学前后相因,递变发展,百家之学兴,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。 自孔子赞易以后,《周易》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,六经之首。 儒门之外,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: 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; 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,易学开始分为三支。
|